欢迎来到中国(西安)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

全球视野 | 中美欧低空经济竞赛:谁在领跑?中国优势在哪?

2025-05-30 09:33:26

低空经济正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赛道。

从无人机物流到空中出租车,从农业植保到应急救援,各国围绕这一万亿级市场的争夺战已全面展开。

在这场中美欧“三足鼎立”的竞赛中,中国凭借独特的政策、技术和场景优势,正以“换道超车”的姿态加速崛起。

01 政策布局 从顶层设计到地方试点

美国:以立法和技术标准主导全球话语权

2023年《AAM协调与领导》法案将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列为国家优先项目,并通过FAA(联邦航空管理局)加速适航认证。例如,2025年修订的《垂直起降机场设计指南》简化审批流程,推动Joby Aviation等企业快速商业化。

欧洲:强调协同与安全

欧盟通过“地平线计划”投资超2亿欧元研发空域管理技术,并推出U-Space系统实现无人机分层管控。德国、法国主导的EASA(欧洲航空安全局)率先制定eVTOL适航标准,推动Volocopter等企业技术落地。

中国:政府组合拳激活市场潜力

2024年国家空管委将300米以下空域划为“G类”开放空域,2025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范畴。深圳、成都等6城试点600米以下空域自主管理,地方专项基金规模超200亿元,政策支持力度全球领先。

02 技术路线 差异化竞争下的创新突破

美国:聚焦电动化与智能化突破

- Joby Aviation的S4机型采用倾转旋翼技术,航程240公里,噪声低于65分贝;NASA开发的AI空管系统实时优化路径规划,冲突解决准确率达97.3%。

- 材料创新:Alef Aeronautics的Model A飞行汽车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,整备质量仅1.5吨,获FAA展览类适航证。

欧洲:模块化设计与绿色转型并行

- 德国Lilium的七座eVTOL采用模块化机身设计,维护时间缩短50%;EASA强制要求飞行器通过噪音(≤75分贝)和碳排放(较传统直升机减少60%)认证,推动绿色航空转型。

- 空域管理领先:荷兰鹿特丹试点无人机物流航线效率提升40%,比利时布鲁塞尔建成欧洲首个eVTOL起降点。

中国:全产业链自主创新与技术协同

- 依托全球最大无人机产业链(占全球市场70%),亿航智能EH216-S获全球首个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适航证,已在19国完成首飞;沃飞长空AE200混动系统续航300公里,充电设施与新能源汽车共享,成本降低30%。

- 技术底座扎实:北斗三号实现厘米级定位,深圳“风矩阵”模拟装置攻克城市峡谷乱流测试难题,为适航标准制定提供支撑。

03 市场规模 全球三足鼎立,中国增速领跑

总体规模

2025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万亿元,其中中国贡献超40%(约1.5万亿元),2035年将达3.5万亿元,增速是欧美国家的2倍。北美市场以40%的份额占据主导地位,主要依托美国在通用航空和eVTOL适航认证的先发优势;欧洲占比18%,重点布局跨境医疗物流和绿色航空;亚太地区(尤其是中国)以32%的份额紧随其后,核心驱动力为政策开放与全产业链协同。

区域竞争

美国:通用航空器保有量占全球近50%,Joby、Archer等企业通过SPAC融资累计超50亿美元,2025年eVTOL适航认证进度领先,洛杉矶—圣地亚哥航线已实现商业化运营,单程票价150美元。

欧洲:欧盟U-Space系统推动空域管理标准化,德国Lilium和法国空客主导复合翼技术路线,但受制于政府支持不足,企业如Volocopter因资金短缺进入破产重组。

中国:2025年无人机保有量突破800万架(商用占比60%),深圳、成都等试点城市空域开放面积达75%,低空通信网络覆盖300米以下空域,产业链成本仅为欧美60%。

资本热度

2025年全球低空经济融资总额超580亿美元,中国占52%,主要投向eVTOL整机研发(35%)、无人机场基建(28%)和空管系统(20%)。

04 应用场景 中国领跑商业化,欧美聚焦细分领域

中国:全场景渗透与规模化落地

物流配送:

无人机配送:美团、顺丰日配送量突破200万单,深圳规划2025年建成1000个起降点,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40%。

高原与农村物流:顺丰在四川甘孜完成4000米高原运输,京东覆盖30公里半径农村配送,浙江绍兴投资20.5亿元打造“全域低空新基建”网络。

城市交通(UAM):

空中的士:深圳“盛世龙”eVTOL实现跨城20分钟试飞,票价降至3元/公里;小鹏汇天计划2025年量产飞行汽车,续航300公里。

立体交通网络:成都整合地下、地面、低空资源,空域审批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2小时,长三角“低空天网”协同管理500架无人机。

农业与应急:

农业植保:无人机覆盖率75%,农药效率提升70%,服务农田10亿亩,亩均效益增长15%。

应急救援:甘肃地震中无人机集群完成灾情侦察与物资投送,响应时间压缩至20分钟;森林巡检效率较人工提升30倍。

文旅与消费:

低空观光:深圳推出“空铁联运+文旅”项目,EH216-S在西班牙贝尼多姆市完成首飞,预计年市场规模60亿元。

航空运动:跳伞、滑翔伞等消费市场规模突破千亿,政策推动保险、培训服务完善。

欧美:聚焦高附加值场景

医疗物流与城际通勤:

美国Zipline在非洲年均配送医疗物资超10万次,Joby在纽约—机场航线实现8分钟通勤,准时率达94%。

欧洲Volocopter在巴黎戴高乐机场试飞夜间航线,德国Lilium布局七座eVTOL跨境商务出行。

工业巡检与绿色航空:

德国工业无人机将高压线塔检测时间从3天缩短至2小时,荷兰鹿特丹港无人机物流成本降低25%。

EASA强制要求飞行器噪音≤75分贝、碳排放减少60%,推动氢燃料加注站与绿色机场建设。

05 中国优势 政策、产业链与场景的三维驱动

政策红利全球领先

全球唯一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法律体系的经济体,2024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首次将其列为新质生产力,中央空管委试点空域管理权下放地方,释放灵活度。

全产业链成本优势

无人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90%,碳纤维量产成本下降40%;eVTOL制造成本仅为欧美60%,深圳“蜂巢”配送站点形成5分钟服务圈。

场景创新与基建协同

5G-A网络覆盖300米以下空域,长三角建成全球最大低空智联网;成都“立体交通走廊”整合地下、地面、低空网络,资源利用率提升40%。

06 未来挑战 低空经济关键突破点与竞争焦点

技术瓶颈与创新压力

-核心部件国产化难题

高能量密度电池:当前主流eVTOL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低于300Wh/kg,而实现500公里以上续航需突破400Wh/kg目标。尽管宁德时代已发布500Wh/kg凝聚态电池,但量产工艺和成本控制仍需突破。

轻量化材料依赖进口:碳纤维、钛合金等材料国产化率不足50%,高端产品仍依赖美日企业。中国碳纤维产能虽居全球前列,但高性能原丝技术(如T1000级)尚未完全自主。

氢燃料动力商业化缓慢:中国“太行”氢燃料发动机计划2028年试飞,但氢能储运、加注站建设滞后,成本是传统航油的3倍以上。

-智能空管系统复杂度高

城市低空需同时管理无人机、eVTOL、直升机等多类飞行器,现有AI算法难以应对“异构、高密度、高频次”空域冲突。深圳“空天地”一体化系统虽将审批时间压缩至2小时,但全球统一标准尚未形成。

法规与标准博弈

-适航认证体系碎片化

美国FAA、欧洲EASA和中国民航局的适航标准差异显著。例如,FAA要求eVTOL通过23项安全测试,而中国采用“先运行后规范”试点模式,导致企业出海需重复认证,增加成本。

国际民航组织(ICAO)虽推动标准互认,但中美欧在“复合翼”与“多旋翼”技术路线上的分歧延缓进程。

-空域开放与公平性矛盾

中国试点城市空域开放面积达75%,但中西部地区不足30%;欧美则面临私人空域与公共空域的利益冲突。例如,美国通用航空用户反对低空商业化占用其传统空域资源。

可持续生态构建

-基础设施与运营成本

起降点建设滞后:全球需新增超10万个垂直起降场(Vertiport),但中国目前仅规划1000个,且城乡分布不均。深圳“蜂巢”站点虽实现5分钟服务圈,但中西部仍依赖临时起降点。

盈利模式单一:早期企业依赖政府补贴,如Joby 80%收入来自军方订单,商业化需将运营成本从2美元/公里降至1美元以下。

-绿色转型与公众接受度

欧盟强制要求eVTOL碳排放减少60%,但氢能产业链尚未成熟;中国“双碳”目标倒逼企业探索风光储一体化补能网络,但技术整合难度大。噪音污染(低于65分贝)和隐私争议(如无人机监控)可能引发阶段性政策收紧,需平衡创新与公众权益。

结 语

低空经济不仅是交通革命,更是城市空间与生产力的重构。中国凭借政策、制造与场景的三维优势,正改写全球竞争格局。然而,领跑者需在核心技术突破与全球标准制定中持续发力——这片天空的角逐,既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生态与远见的比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