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性布局,科学引导——低空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?
近日,人民网发布评论文章《低空经济需理性布局科学引导》,引发业界广泛关注。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,低空经济正以年均超30%的增速迅猛发展,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。然而,如何平衡政策支持与市场规律、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,成为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。
01 低空经济需理性布局科学引导
近年来,低空经济在城市配送、应急救援、巡检巡查、载人交通、观光旅游等场景快速落地,开辟出新的消费市场,受到各地欢迎。但政府项目居多、商业项目较少,依赖政府补贴、盈利能力不足等情况仍较为突出。行业发展初期固然需要更多支持和包容,但也需理性布局科学引导。 低空应用遍地开花激发巨大潜力。景区内手机下单点外卖,十来分钟后外卖“从天而降”。火车站外,手机下单打“飞的”,两个小时的车程十分钟便能飞抵。繁忙的都市上空,无人机运送血液往返于血液中心和各大医院之间,开辟出生命的通道。在茫茫大海的小岛上,居民通过无人机运送高品质鲜活海鲜,成活率达到100%,降低了运输耗损,海鲜卖出好价格。此外,无人机还被应用于大山深处的电力检修,海上光伏场站进行巡检等,不仅减轻人员工作负担,还提升了巡检的效率和准确性。急、难、险、贵,低空场景应用发挥出卓越优势,成为破解堵点、难点的重要工具。
成本高、盈利难、依赖补贴仍是企业普遍面临困境。低空场景前期投入成本较高,布设起降网点、建设基础设施、科技研发投入、飞行器购置等,仅以飞行器购置为例,目前合资或外国品牌直升机,几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,只有达到一定业务量才能摊薄单次成本。但目前大多低空场景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形成规模化运营,难以摊薄成本。目前围绕无人机的应用开发更多围绕电力巡检、农林植保、公路巡查、消防应急等公共服务项目,这类服务更多依赖于政府购买,靠财政补贴,然而从行业长远发展看,企业的应用开放唯有实现成本控制,具备可持续的盈利模式,才能在国内外市场形成竞争力。
目前,我国低空经济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,市场前景广阔,挖掘潜力无限。有机构报告称,低空经济服务模式延展促进了空中交通运输发展,飞行体验促进消费变革,由此产生的各类经济活动所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空间将超万亿元。行业起步初期固然需要更多支持和包容,但也应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过度补贴。一方面鼓励创新给予企业容错空间,另一方面要避免脱离实际需求的盲目补贴,要对项目的前景以及是否符合地方实际等开展评估,避免“为了低空而低空”的无效投资。应推进国产飞行器研发、关键部件国产化替代、电池技术更新换代,降低飞行器成本,让低空飞行服务价格更具市场竞争力。
02 从“飞起来”到“用起来”万亿赛道背后的机遇与挑战
低空经济:应用场景“多点开花”
-城市生活
无人机送餐、打“飞的”通勤、医疗物资空中运输等场景落地,大幅提升效率。例如,无人机运送血液存活率达100%,成为“生命通道”。
-产业赋能
电力巡检、农林植保、海上光伏巡检等场景中,无人机替代人力作业,效率提升超50%。
-应急救援
山区、海岛等偏远地区通过低空运输实现物资精准投送,破解传统物流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
发展困境:成本高企与盈利模式之困
-成本压力
飞行器购置(如直升机单架成本达数千万元至亿元)、基础设施布设等前期投入高,规模化运营不足导致成本难以摊薄。
-依赖补贴
当前超60%的无人机应用集中于政府购买的公共服务(如电力巡检、消防应急),商业场景占比低,企业盈利模式尚未成熟。
-技术瓶颈
高性能电池、轻量化材料等核心技术依赖进口,复杂环境下的智能感知与多机协同技术尚未突破。
破局之道: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并重
01 优化顶层设计,推进空域管理改革
-加快制定《低空空域管理法》,完善法规体系,推动低空空域分类分级开放试点。
-建设“四张网”(设施网、空联网、航路网、服务网),提升低空飞行安全性与便捷性。
02 突破核心技术,加速国产化替代
-聚焦高能量密度电池(目标400Wh/kg)、航空发动机等“卡脖子”领域,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。
-鼓励国产飞行器研发,降低设备成本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
03 培育多元场景,激发消费潜力
-拓展“低空+”模式:结合文旅资源开发低空旅游、私人飞行体验等大众化项目,推动城际通勤航线试点(如北京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航线)。
-引导企业探索B端与C端融合的商业模型,如物流配送、空中出租车等,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。
04 避免同质化竞争,打造区域特色
-地方政府需立足资源禀赋规划场景:如粤港澳大湾区探索低空经济示范区,湖北依托通航产业链优势发展全产业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