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度解析 | 低空“新基建”:如何破解飞行汽车起降点建设难题?
01
起降点建设现状:
从“零星布局”到“网络重构”TAKE-OFF AND LANDING POINTS
起降点:从“试点”到“成网”
建设提速但分布不均:深圳、广州等城市已
率先布局飞行汽车起降点。例如,深圳规划了126个无人机起降点,并开通全国首条eVTOL跨城航线(深圳至珠海,20分钟);广州大学城启动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示范岛建设,规划4个飞行汽车起降点,配备补能、通信等设施。然而,全国范围内起降点数量仅为美国的11%,且呈现“东密西疏”的分布特点。
技术标准初立但兼容性不足:2024年5月,中国发布首部《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(eVTOL)起降场技术要求》,明确了物理特性、障碍物限制等参数。但无人机与eVTOL的起降场需求差异显著(如载荷、空间占用),现有标准尚未完全解决多机型兼容问题。 充电桩:动力电池技术突破与场景适配
宁德时代推出的凝聚态电池(能量密度500Wh/kg)为飞行汽车续航提供了新可能,但充电桩的布局需兼顾城市楼顶、郊区站点等多场景需求。目前充电设施多集中于试点区域,规模化网络尚未形成。 导航系统:低空智能网联体系待完善
低空飞行依赖高精度通信与导航,但当前存在卫星互联网覆盖不足、感知能力弱等问题。东土科技的鸿道操作系统和神经元通信芯片,为飞行控制与通信提供了国产化解决方案,但全国统一的低空智能网联体系仍在建设中。
02 技术标准争议:
兼容性与安全性博弈 TECHNICAL STANDARDS
无人机与eVTOL:标准如何求同存异?
需求差异:无人机起降场侧重轻量化与灵活部署,而eVTOL需满足载人安全、垂直起降稳定性等更高要求。例如,eVTOL起降场需配备多重冗余系统保障安全,而无人机起降点更注重自动化调度。
标准协同难点:现有标准虽针对eVTOL制定,但缺乏对多机型混合运行的适配规范。专家呼吁建立“分层分级”标准体系,按飞行器类型划分空域和设施配置。
安全与效率的平衡
飞行汽车需通过复杂城市环境的验证,如广汽GOVE在广州CBD完成18米高空悬停与转向测试。但低空密集飞行可能引发信号干扰、避障失效等风险,亟需智能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控。
03 政企合作模式:
从“政策驱动”到“生态共建” GOVERNMENT-ENTERPRISE COOPERATION
深圳模式:政策先行与产业生态共建
深圳通过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,明确基础设施、飞行服务等支持措施,并联合企业建设无人机测试场、低空智能融合系统。政府提供销售奖励,鼓励企业研发载人eVTOL。
广汽集团: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双驱动
广汽联合东土科技研发飞行控制系统,推出GOVE飞行汽车,并与广州开发区、亿航智能共建示范区,探索“多元站点-地面-空中”立体交通网络。
小鹏汇天:起降点建设与商业化试点
小鹏与广州市番禺区合作,在大学城打造示范岛,规划通勤、旅游、应急等多场景起降点,并推动“陆地航母”分体式飞行汽车量产。
04 未来展望:
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全域联通” FUTURE OUTLOOK
顶层设计
需加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低空基础设施“一张图”,纳入国土空间规划,优化东西部均衡布局。
技术融合
技术融合:推动5G-A通感一体、卫星互联网与低空设施融合,构建智能网联体系。
模式创新
鼓励“共享共建”,如利用现有通信基站部署无人机巢,降低建设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