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中国(西安)国际低空经济发展大会

低空经济如何破局?五大支柱撬动万亿产业爆发

2025-04-27 17:59:38

近年来,“低空经济”从概念走向现实,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赛道。截至2025年,中国低空经济规模预计突破1.5万亿元,2035年或达3.5万亿。然而,这片蓝海的开发并非一蹴而就,需破解五大关键条件方能实现产业腾飞。

part 01

空域破冰:

从“画地为牢”到动态管理的突围

空域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,其合理开放与高效管理直接影响飞行活动的安全性和规模。当前,我国低空空域分类管理改革深化,深圳、海南等试点区域已推广“低空智联网”模式,飞行审批流程大幅简化。然而,空域资源利用率仍较低,需通过以下路径优化:

1.科学划设空域:明确管制、监视、报告空域的分类标准,避免与民航运输冲突。

2.动态调配机制:根据地区需求灵活调整空域资源,构建“空地一体化”交通网络。

3.强化协同管理:推动空域与地面交通、应急救援等系统的数据共享与联动,例如机场周边的分层空域规划。

part 02

场景革命:

从“小众试验”到千亿级市场的裂变

丰富的应用场景是产业落地的核心驱动力。从传统农业植保到新兴的空中物流、文旅消费,场景创新不断拓宽低空经济的边界:

1.物流配送:美团、顺丰等企业布局无人机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,偏远地区运输成本降低50%。

2.应急救援:无人机灾情侦察、eVTOL医疗转运,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。

3.文旅体验:深圳“空铁联运+低空观光”、重庆“长江三峡空中游览”等项目,吸引超80%消费者期待。
未来需加速场景多元化,如城市空中交通(UAM)、工业巡检等,形成“低空+”生态。

part 03

人才矩阵:

破解“会飞的不懂技术,懂技术的不会飞”困局

低空经济高度依赖复合型专业人才,涵盖飞行技术、制造维护、空域管理、安全监管四大领域:

1.飞行技术人才:需具备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应急处置能力,确保飞行安全。

2.制造与维护人才:推动国产eVTOL、无人机等设备的技术突破,降低对进口核心部件的依赖。

3.空域管理人才:需精通航空法规与空域规划,构建有序的“空中路网”。
当前,我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8万家,但高端人才缺口仍较大,需通过校企合作、国际交流加速培养。

part 04

需求引爆:

政府“点火”,市场“添柴”

市场需求是产业壮大的核心动力。政府作为“第一客户”意义重大:

1.政策引导:通过政府采购(如无人机城市巡检)、示范项目(如深圳空中出租车)激活市场。

2.消费培育:低空文旅、无人机表演等新兴业态撬动C端市场,用户期待值达80%。

3.区域差异化竞争:粤港澳大湾区聚焦跨境物流,长三角发力高端制造,成渝地区探索山地救援。
预计2025年无人机配送覆盖80%县域,农业无人机渗透率超60%,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。

part 05

资本赋能:

从“输血”到“造血”的产业链构建

资本投入贯穿产业链全环节,从基础设施到技术研发均需资金支持:

1.多元化融资: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贷款、融资租赁服务,推动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。

2.基础设施投资:2025年全国计划建成超5000个垂直起降场(Vertiport),5G-A通信基站加速覆盖低空。

3.国际资本引入:吸引海外投资参与技术研发与全球化布局,如亿航智能的适航认证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