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政策演进到场景落地——低空经济发展司重点追踪与时间脉络梳理
自2024年12月国家发改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以来,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,并配套设立专项扶持资金。现基于时间发展脉络,本公众号对低空经济产业推进过程中的关键举措进行系统梳理。
设立背景与职责定位
时间点:2024年12月27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(简称“低空司”),并明确其核心职责。
意义:作为首个以“低空经济”命名的国家部委直属司局,其设立标志着低空经济从政策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,旨在破解空域管理、技术标准、区域协同等深层次问题,为万亿级产业铺路。
设立背景
1.国家战略升级需求
低空经济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被提及后,迅速成为政策焦点。2024年3月,“低空经济”首次被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明确为“新增长引擎”,同年12月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“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”,标志着其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。
2.市场与技术双重驱动
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5059.5亿元,增速达33.8%。无人机在物流、农业、应急救援等场景广泛应用,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、飞行汽车等新技术加速落地,催生万亿级市场潜力。
3.产业协同与监管瓶颈
低空经济涉及航空制造、空域管理、基础设施建设等20余个领域,但此前存在部门壁垒、标准不统一、空域开放有限等问题,亟需国家级专管机构统筹协调。
核心职责
1.战略规划:拟订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及中长期规划,如纳入国家“十五五”规划目标;
2.政策协调:解决空域管理、安全监管、跨部门协作等重大问题,推动《低空飞行管理条例》立法;
3.创新与基建推动:引导低空智能网联系统、无人机巢、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,支持北斗+5G融合技术应用;
4.区域与产业协同:指导地方差异化布局,避免重复建设,例如推动长三角、京津冀试点示范。
2024-2025年关键政策节点
2024年12月:低空司挂牌与首次行动
-
正式成立:2024年12月27日,国家发改委官网更新机构设置,“低空经济发展司”正式亮相;
-
专题座谈会:同日召开两场会议:
-
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:联合自然资源部、生态环境部及央企,探讨空域规划、起降场建设及环保评估;
-
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座谈会:聚焦通信导航技术,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布局,明确5G-A、北斗导航为技术核心。
-
-
地方响应:深圳发布《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1.0》,江苏落地首个省级低空飞行服务平台。
2024年政策配套深化
-
专项债券支持:国务院办公厅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券资本金范围,加速项目融资;
-
地方行动方案:上海、北京、陕西等26省(市)出台专项政策,如陕西省工信厅印发的《推动低空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(2024-2027年)》,提出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倍增的战略机遇和黄金窗口,锚定智能化、融合化、服务化目标,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,推动陕西省低空制造产业能级全面跃升。
2025年4月:全国统筹与安全监管升级
2025年4月:全国低空经济发展工作会议
-
“全国一盘棋”原则: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强调打破地域壁垒,构建统一市场,重点推进京津冀、长三角无人机物流与应急救援试点;
-
安全监管升级:提出“管得住才能放得开”,启动低空飞行器动态监控平台建设,试点数字孪生技术应用;
-
立法推进:配套《低空飞行管理条例》草案完成,预计2025年三季度出台,明确空域分级分类管理框架。
2025年“十五五”规划布局
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“十五五”规划,目标到2035年市场规模达3.5万亿元,重点补强雷达、通信设备等核心技术短板。
地方实践与产业落地
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
-
政策支持:
陕西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“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”,西安出台《推动低空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(2024—2027年)》,释放1000米以下空域资源,并设立“空天动力”省级创新联合体,加速技术转化。 -
基建与标准引领:
陕西推进“四网融合”(设施网、空联网、航路网、服务网)新型基建,试点5G-A通信与卫星导航技术。西安航天基地编制无人机适航认证标准,为全国提供“陕西经验”。
陕西:航空产业基础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
-
航空产业集聚优势:
陕西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完整航空产业链的省份,依托西安阎良“中国航空城”、汉中航空经开区等核心区域,形成了覆盖整机制造、发动机研发、新材料制备的全产业链布局。2024年发布的《陕西省培育壮大千亿级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》提出,到2030年力争实现年产值3500亿元,并争取C919第二总装生产线落地,加速低空装备国产化进程。 -
西安阎良区:
阎良区聚集了西飞工业、航空工业自控所等2000余家航空配套企业,形成了“研发-制造-试飞-服务”一体化生态。2025年,西安航天基地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研发的氢动力无人直升机实现首飞,续航达100分钟,突破极寒环境应用瓶颈。
西安:打造“无人机之都”与场景应用标杆
-
无人机产业领跑全国:
西安拥有无人机相关企业2915家,数量居全国第三,产值超50亿元。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研究所孵化出因诺科技、羚控电子等“隐形冠军”,覆盖军用无人机、工业巡检、物流运输等领域。2023年,西安无人机企业注册量同比增长95.66%,形成全产业链配套能力。 -
应用场景创新:
-
物流配送:西咸新区开通无人机餐食配送航线,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50%以上;榆林至西安580公里城际低空物流航线实现生鲜产品“当日达”。
-
城市管理:秦岭引汉济渭工程引入无人机巡检,单日工作量相当于4人团队一周效率;榆林马合镇全域实现无人机森林防火巡检与末端物流。
-
榆林:能源城市转型低空经济试验区
-
空域与场景优势:
依托5000平方公里不限高试验空域、4座通航机场及丰富的能源场景(如油气管道巡检、光伏风电运维),榆林建成全国首个专业无人机试验测试中心(靖边爱生基地),并规划24.23平方公里的低空经济产业园,聚焦无人机整机制造、小推力发动机研发和适航认证。 -
产业升级实践:
2024年,榆林落地总投资7.33亿元的无人机生产与发动机项目,并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推动产学研转化。神木西沙通用机场引入龙昊航校,年培训民航飞行员超3.5万架次,成为西北航空人才培育枢纽。
未来展望:万亿市场的挑战与机遇
产业规模预测
中国民航局预计,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1.5万亿元,2023年突破3.5万亿元。
核心挑战
-
安全与监管平衡: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空域精准管理,避免“一放就乱”。
-
技术自主化:雷达、通信等关键设备国产化亟待突破(如纳睿雷达等企业加速布局)。
投资方向
-
基建标的:空管系统、无人机巢、智能网联设施;
-
应用场景:物流、应急救援、智慧城市管理。
低空经济正从政策蓝图迈向产业爆发期,国家发改委低空司的成立与动态部署,为行业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安全护航。未来,随着法规完善与技术突破,这一“新增长引擎”将深度重塑交通、物流、城市管理等领域格局。